设为首页
收藏
九层之台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
学习心得
地榆.jpg
地榆1.jpg
地榆
地 榆 本草纲目数据库系统(方万平) 释名 玉豉、酸赭。 气味 (根)苦、微寒、无毒。 主治 1、吐血。用地榆三两,加米醋一升,煮沸十多次,去渣汁,饭前热服一合。 2、妇女漏下,赤白不止,人极黄瘦。治方如上。 3、血痢不止。用地榆晒干,研细。每服二钱,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下。又方:单用地榆煎汤,每服三合。 4、赤白下痢。用地榆一斤,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,去渣,熬成膏。每服三合,空腹服。一天服两次。 5、大便下血,长期不愈。用地榆、鼠尾草各二两,加水二升,煮成一升,一次服完。 6、小儿疳痢。用地 榆煮汁。熬如饴糖。服之有效。 7、毒蛇螫人。用新地榆根捣汁饮下,并以搽伤口。 8、虎犬咬伤。用地榆煮汁饮下,再以地榆末敷伤口。单用白开水冲服地榆末亦可。 9、小儿湿疮。用地榆煎成浓汁,一天洗疮两次。 10、小儿面疮,红肿烧痛。用地榆八两,加水一斗,煎成五升,温洗患处。 附方 地榆的主要功能是凉血、止血、泻火、收敛,因而是伤科和妇科的要药。但其性偏寒。凡虚寒的人及泻白痢者,不宜用本品。天热时,地榆叶泡茶,有解暑的作用。 百科名片 地榆 地榆(学名:Radix Sanguisorbae )为蔷薇科地榆属的植物。分布在亚洲北温带、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。生长于海拔30米至3,000米的地区,常生于灌丛中、山坡草地、草原、草甸及疏林下,已由人工引种栽培。中草药名称地榆(拼音名Diyu),来源为植物地榆的干燥根。5~6cm,宽0。5~3cm,先端钝,有小突尖,基部截形或浅心形,边缘有圆而锐的锯齿,小叶柄基部具小托叶。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干燥,或趁鲜切片,干燥。 常用选方 [1] 1、地榆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:生地榆、太子参各50克,或加怀牛膝50克,水煎服,连服二月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 2、治便血:地榆200克,炙甘草150克。每末25克,水二盏,入砂仁末5克,煎盏半,分二服。(《沈氏尊生书》地榆甘草汤) 3、地榆治久病肠风,痛痒不止;地榆25克,苍术50克。水二钟,煎一钟,空心服,日一服。(《活法机要》) 4、地榆治血痢不止:地榆二两,甘草(炙、锉)半两。上二味粗捣筛。每服五钱匕,以水一盏,煎取七分,去渣,温服,日二夜一。(《圣济总录》地榆汤) 5、地榆治湿疹:地榆一两,加水两碗,煎成半碗,用纱布沾药液湿敷。 6、治湿疹:地榆面十五两,密陀僧三十两。研匀,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,调膏外敷。(《全展选编·皮肤科》) 7、地榆治急性菌痢:水橄榄根研粉,成人每服三至六分,每天三次,儿童减半。(《全展选编·传染病》) 8、治红白痢,禁口痢:白地榆二钱,炒乌梅五枚,山楂一钱。水煎服。红痢红糖为引,白痢白糖为引。(《滇南本草》) 9、地榆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,令人黄瘦虚渴:地榆二两(细锉),以醋一升,煮十余沸,去渣,食前稍热服一合。亦治呕血。(《圣惠方》) 10、治无名肿毒,疖肿,痈肿,深部脓肿:地榆500克,田基黄200克,研末,田七粉5~15克。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,外敷患处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 11、地榆治猘犬咬人:地榆根末,服方寸匕,日一、二,亦末敷疮上,生根捣敷佳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12、地榆治蛇毒:地榆根,捣绞取汁饮,兼以渍疮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13、治面疮赤肿焮痛:地榆八两(细锉),水一斗,煮至五升,去渣,适寒温洗之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方论》) 14、地榆治烧烫伤:地榆根炒炭存性,磨粉,用麻油调成50%软膏,涂于创面,每日数次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 编辑本段 用药禁忌 虚寒性出血症禁服地榆,血虚有瘀者慎服。恶麦门冬;痈疮久病无火,并阳衰血证,并禁用之。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,又为切禁。性能伤胃,误服多致口噤不食。 炮制方法 1.地榆。《圣惠方》:“细锉。”《局方》:“去苗刮削令净。”《汤液本草》:“去芦。”《纲目》: “取上截切片。”现行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除去残茎,稍浸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 地榆的图片(20张)生品清热凉血之力较强。 2.地榆炭。《医宗说约》:“炒黑止血。”现行,取地榆片置锅内,用武火加热,炒至表面呈焦黑色,内部棕褐色,喷淋清水少许,灭尽火星,取出凉透。地输炭长于止血,常用于便血、尿血、崩漏等出血证。 3.醋地榆。《博济方》:“醋炒焙干。”《圣济总录》:“醋炙。”现行,取地榆片,加麸醋拌匀,吸尽后放锅内用武火加热,炒至棕褐色,取出晾干,筛去灰屑。每地榆炭100kg,用麸醋10kg。醋地榆长于收敛止血,常用于崩漏下血。 4.酒地榆。《万氏女科》:“酒洗。”《本经逢原》:“去梢,酒拌,炒黑。”现行,取地榆片,加白酒拌匀,吸尽后放入锅内用武火加热,炒至棕褐色,取出晾干,筛去灰屑。每地榆片100kg,用白酒5kg。 5.盐地榆。取地榆片,用武火炒至外黑内老黄色,喷洒盐水炒匀,取出晾干。每地榆片100kb,用食盐3kg。 药物配伍 地榆 1.配苍术燥湿泻火,凉血止血,主治脾经湿热,痢疾下血。 2.配槐角,凉血止血。配茜草,凉血止血,治 便血等下焦湿热所致的出血。 3.配乌梅,凉血涩肠。配黄柏,凉血燥湿。 4.配金银花凉血止血效更强。 【药性】 苦酸;寒;无毒 【归经】 肝;肺;肾;大肠经 【功效】 凉血止血,清热解毒,消肿敛疮 【功效分类】 止血药;凉血止血药 【主治】 吐血,咯血,衄血,尿血,便血,痔血,血痢,崩漏,赤白带下,疮痈肿痛,湿疹,阴痒,水火烫伤,蛇虫咬伤 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6-15克;鲜品30-120克;或入丸、散,亦可绞汁内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或捣汁外涂;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。 【用药禁忌】 虚寒者忌服。 1.《本草经集注》:得发良。恶麦门冬。 2.《本草衍义》:虚寒人及水泻、白痢,即未可轻使。 3.《医学入门》:虚寒冷痢禁用。热痢初起亦不可用,恐涩早也。 4.《本草经疏》:胎产虚寒泄泻,血崩脾虚泄泻,法并禁用。 5.《本草汇言》:痈疮久病无火,并阳衰血证,并禁用之。 6.《本经逢原》: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,又为切禁。性能伤胃,误服多致口噤不食。 各家论述 1.《纲目》:地榆,除下焦热,治大小便血证。止血,取上截切片炒用,其梢则能行血,不可不知。杨士瀛云:诸疮痛者加地榆,痒者加黄芩。 2.《本草求真》:地榆,诸书皆言因其苦寒,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,俾热悉从下解。又言性沉而涩,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,得此则能涩血不解。按此不无两歧,讵知其热不除,则血不止,其热既清,则血自安,且其性主收敛,既能清降,又能收涩,则清不虑其过泄,涩亦不虑其或滞,实力解热止血药也。 3.《本经续疏》: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,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,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,又可见矣。何况血去气散,风乘虚入而为恶肉,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,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,不皆为地榆所属耶?《别录》之止脓血、诸痿、恶疮、热疮,产后内塞作金疮膏,皆于《本经》推类言之。惟消酒、除消渴、补绝伤。则其义若别有在者,然气盛而鼓风入血,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,风入而更耗其血,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,风横梗于气血之间,何异气血之不相续,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,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,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,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。 4.《本草选旨》:地榆,以之止血,取上截炒用。以之行血、取下截生用。以之敛血,则同归、芍。以之清热,则同归、连。以之治湿,则同归、芩。以之治血中之痛,则同归、萸。以之温经而益血,则同归、姜。大抵酸敛寒收之剂,得补则守,得寒则凝,得温暖而益血归经,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。 5.《本草正义》:地榆苦寒,为凉血之专剂。妇人乳痛带下,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,苦寒以清泄之,则肝气疏达,斯痛可已而带可止;然气滞痰凝之乳痛,及气虚不摄之带下,非其治也。止痛除恶肉,皆以外疡言之,血热火盛,则痛而多恶肉,地榆清热凉血,故止疡患作痛,而能除恶肉。《本经》又疗金疮,《别录》谓止脓血,恶疮热疮,可作金疮膏,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。且所谓主七伤,补绝伤,亦皆指外疡言之,非谓地榆苦寒,能治虚损之劳伤也。止汗而除消渴,皆寒以胜热之效。消酒者,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。 6.《本经》:主妇人七伤,带下病,止痛,除恶肉,止汗,疗金疮。 7.《别录》:止脓血,诸痿,恶疮,消酒,除消渴,补绝伤,产后内塞,可作金疮膏。主内漏不止,血不足。 8.《药性论》:止血痢蚀脓。 9.《唐本草》:主带下十二病。 10.《日华子本草》:排脓,止吐血,鼻洪,月经不止,血崩,产前后诸血疾,赤白痢并水泻,浓煎止肠风。 内容来自药材网 11.《开宝本草》:别本注云,止冷热痢及疳痢热。李杲:治胆气不足。 12.《滇南本草》:治酒寒,面寒疼,肚腹疼。 13.《纲目》:汁酿酒:治风痹,补脑。捣汁涂虎、犬、蛇、虫伤。 14.《本草正》:清火明目。治带浊痔漏,产后阴气散失。亦敛盗汗,疗热痞。 15.《药品化义》:解诸热毒痈。 16.《药物图考》:调敷汤火伤,疳疮溃烂。 17.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治胃痛,胃肠出血。 典藉记载 《纲目》:地榆,除下焦热,治大小便血证。止血,取上截切片炒用,其梢则能行血,不可不知。杨士瀛云:诸疮痛者加地榆,痒者加黄芩。 《纲目》:汁酿酒:治风痹,补脑。捣汁涂虎、犬、蛇、虫伤。 《本草正》:清火明目。治带浊痔漏,产后阴气散失。亦敛盗汗,疗热痞。 《药品化义》:解诸热毒痈。 《本草选旨》:地榆,以之止血,取上截炒用。以之行血、取下截生用。以之敛血,则同归、芍。以之清热,则同归、连。以之治湿,则同归、芩。以之治血中之痛,则同归、萸。以之温经而益血,则同归、姜。大抵酸敛寒收之剂,得补则守,得寒则凝,得温暖而益血归经,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。 《本经》:主妇人七伤,带下病,止痛,除恶肉,止汗,疗金疮。 《别录》:止脓血,诸痿,恶疮,消酒,除消渴,补绝伤,产后内塞,可作金疮膏。主内漏不止,血不足。 《药性论》:止血痢蚀脓。 《本草正义》:地榆苦寒,为凉血之专剂。妇人乳痛带下,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,苦寒以清泄之,则肝气疏达,斯痛可已而带可止;然气滞痰凝之乳痛,及气虚不摄之带下,非其治也。止痛除恶肉,皆以外疡言之,血热火盛,则痛而多恶肉,地榆清热凉血,故止疡患作痛,而能除恶肉。《本经》又疗金疮,《别录》谓止脓血,恶疮热疮,可作金疮膏,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。且所谓主七伤,补绝伤,亦皆指外疡言之,非谓地榆苦寒,能治虚损之劳伤也。止汗而除消渴,皆寒以胜热之效。消酒者,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。 《唐本草》:主带下十二病。 《日华子本草》:排脓,止吐血,鼻洪,月经不止,血崩,产前后诸血疾,赤白痢并水泻,浓煎止肠风。 《开宝本草》:别本注云,止冷热痢及疳痢热。李杲:治胆气不足。 《滇南本草》:治酒寒,面寒疼,肚腹疼。 《本经续疏》: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,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,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,又可见矣。何况血去气散,风乘虚入而为恶肉,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,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,不皆为地榆所属耶?《别录》之止脓血、诸痿、恶疮、热疮,产后内塞作金疮膏,皆于《本经》推类言之。惟消酒、除消渴、补绝伤。则其义若别有在者,然气盛而鼓风入血,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,风入而更耗其血,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,风横梗 于气血之间,何异气血之不相续,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,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,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,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。 《药物图考》:调敷汤火伤,疳疮溃烂。 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治胃痛,胃肠出血。 《本草求真》:地榆,诸书皆言因其苦寒,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,俾热悉从下解。又言性沉而涩,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,得此则能涩血不解。按此不无两歧,讵知其热不除,则血不止,其热既清,则血自安,且其性主收敛,既能清降,又能收涩,则清不虑其过泄,涩亦不虑其或滞,实力解热止血药也。 药方选录 1.治疗血痢不止:地榆100克 甘草(炙、锉)25克.上二味粗捣筛.每服25克 以水一盏 煎取七分 去渣 温服 日二夜一.(《圣济总录》地榆汤) 2.治疗便血:地榆200克 炙甘草150克.每末25克 水二盏 入砂仁末5克 煎盏半 分二服.(《沈氏尊生书》地榆甘草汤) 3.治疗面疮赤肿焮痛:地榆400克(细锉) 水一斗 煮之五升 去渣 适寒温洗之.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) 4.治疗妇人漏下赤色不止 令人黄瘦虚渴:地榆100克(细锉) 以醋一升 煮十余沸 去渣 食前稍热服一合.亦治呕血.(《太平圣惠方》) 地榆知识介绍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和长叶地榆的根。地榆为多年生草本,生于海拔300米以下的草原、草甸、山坡草地、灌丛中或疏林下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西南及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地;长叶地榆生于海拔100至3000米的山坡草地、溪边、灌丛、湿草地及疏林中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黑龙江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甘肃等地。播种第2至3年的春、秋季采收,于春季发芽前、秋季枯萎前后挖出,除去地上茎叶,洗净晒干,或趁鲜切片干燥。 1. 地榆要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的纺锤形,弯曲,长15至20厘米,直径0.5至2厘米。表面棕色,灰褐色或暗紫色,粗糙,具纵皱纹,横裂纹及支根痕,质坚,折断面较平坦,略具粉质。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,皮部淡黄色,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,有放射纹理。气微,味微苦而涩。 2. 长叶地榆钱根圆柱形,常弯曲,长15至25厘米,直径0.5至2厘米。支根较多,表面棕褐色,质坚韧不易折断,断面细毛状,可见众多纤维,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,皮部黄色,木部淡黄色,无放射纹理。 以条粗,质坚,断面粉红色者为佳。 【地榆补充信息】: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地榆、地榆炭、醋地榆、酒地榆,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,地榆炭、制地榆密闭,置阴凉干燥处。 【地榆适合人群】:虚寒性出血症禁服,血虚有瘀者慎服。 【地榆食疗作用】:地榆味苦、酸,性微寒;归肝、胃、大肠经;入血敛降; 具有凉血止血,泻火解毒的功效; 主治吐血衄血,尿血便血,崩漏,肠风血痢,痔漏,赤白带下,痈疮肿痛,湿疹阴痒,水火烫伤,虫蛇咬伤。 【地榆做法指导】: 1. 止血宜炒炭用,泻火解毒宜生用。 2. 心肺热盛,吐血不止者,可柏叶、黄芩、小蓟等配伍。 3. 肠痈未成脓者,可与金银花、生甘草同用。 4. 各种痈疮初起者,可用该品捣汁涂,或研末调敷。 【烹饪用途】:主要用于法国或意大利菜。叶片的味道和琉璃苣很像,不论新鲜或干燥都有售,可用于沙拉、汤、香甜酒、煨菜和鸡尾酒中。 常用配方 1、治血痢不止:地榆二两,甘草(炙、锉)半两。上二味粗捣筛。每服五钱匕,以水一盏,煎取七分,去渣,温服,日二夜一。(《圣济总录》地榆汤) 2、治红白痢,禁口痢:白地榆二钱,炒乌梅五枚,山楂一钱。水煎服。红痢红糖为引,白痢白糖为引。(《滇南本草》) 3、地榆治急性菌痢:水橄榄根研粉,成人每服三至六分,每天三次,儿童减半。(《全展选编·传染病》) 4、治便血:地榆四两,炙甘草三两。每末五钱,水二盏,入砂仁末一钱,煎盏半,分二服。(《沈氏尊生书》地榆甘草汤) 5、治久病肠风,痛痒不止;地榆五钱,苍术一两。水二钟,煎一钟,空心服,日一服。(《活法机要》) 6、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,令人黄瘦虚渴:地榆二两(细锉),以醋一升,煮十余沸,去渣,食前稍热服一合。亦治呕血。(《圣惠方》) 7、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:生地榆、太子参各一两,或加怀牛膝一两,水煎服,连服二月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 8、治无名肿毒,疖肿,痈肿,深部脓肿:地榆500克,田基黄200克,研末,田七粉5~15克。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,外敷患处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 9、治湿疹:地榆一两,加水两碗,煎成半碗,用纱布沾药液湿敷。 10、治湿疹:地榆面、煅石膏面各二十两,枯矾一两。研匀,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,调膏外敷。 11、治湿疹:地榆面十五两,密陀僧三十两。研匀,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,调膏外敷。(《全展选编·皮肤科》) 12、治面疮赤肿焮痛:地榆八两(细锉),水一斗,煮至五升,去渣,适寒温洗之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方论》) 13、治烧烫伤:地榆根炒炭存性,磨粉,用麻油调成50%软膏,涂于创面,每日数次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 14、治猘犬咬人:地榆根末,服方寸匕,日一、二,亦末敷疮上,生根捣敷佳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15、治蛇毒:地榆根,捣绞取汁饮,兼以渍疮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作者:
曾珺行
发表于:2013-9-14 0:00:13
返回
上一篇:
玄参
下一篇:
及己
百度搜索
谷歌搜索
雅虎搜索
站内搜索
关于九层之台
|
关于我
|京ICP备13023306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