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收藏
九层之台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
学习心得
内容
本来本草纲目只有白鲜的,但是白鲜的内容太少了,所以我加了一些白鲜皮的。
2013-10-8 23:29:26
白鲜.jpg
白鲜皮.jpg
白鲜(皮)
白鲜 本草纲目数据库系统(方万平) 释名 鲜,音仙。亦名白 、白羊鲜、金雀儿椒。 气味 (根皮)苦、寒、无毒。 主治 头风、黄疸、咳逆、风疮、疥癣、赤烂等症。 产后中风,但体虚不能服他药的病人,可用白癣皮加新汲水三升煮成一升,温服。李明珍指出:白鲜是治各种黄疸病和风痹的要药,但许多医生只用之于疮科,这是不够的。 http://www.zysj.com.cn/lilunshuji/bencaotujing/940-11-33.html 《本草图经》 > 草部中品之上卷第六 白鲜 白鲜(图缺),生上谷、川谷及冤句,今河中、江宁府、滁州、润州亦有之。 苗高尺余,茎青,叶稍白,如槐,亦似茱萸;四月开花淡紫色,似小蜀葵;根似蔓菁,皮黄白而心实。四月、五月采根,阴干用。又云∶宜二月采,差晚则虚恶也。其气息都似羊膻,故俗呼为白羊鲜,又名地羊膻,又名金爵儿椒。其苗,山人以为菜茹。葛洪治鼠 已有口,脓血出者,白鲜皮煮汁服一升,当吐鼠子乃愈。李《兵部手集方》疗肺嗽,有白鲜皮汤方,甚妙。 白鲜皮 http://www.zysj.com.cn/zhongyaocai/yaocai_b/baixianpi.html 【性味】 苦,寒。 【归经】 归脾、胃、膀胱经。 【功能主治】 清热燥湿,祛风解毒。用于湿热疮毒,黄水淋漓,湿疹,风疹,疥癣疮癞,风湿热痹,黄疸尿赤。 【用法用量】 4.5~9g;外用适量,煎汤洗或研粉敷。 【摘录】 《中国药典》 【性味】 苦咸,寒。 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寒。" ②《别录》:"咸,无毒。" ③《本草述》:"苦微咸微辛。" 【归经】 入脾、胃经。 ①《纲目》:"入足太阴、阳明经,兼人手太阴、阳明。" ②《本草原始》:"入肺、小肠经。" ③《本草从新》:"入脾、胃,兼入膀胱、小肠。" 【功能主治】 祛风,燥湿,清热,解毒。治风热疮毒,疥癣,皮肤痒疹,风湿痹痛,黄疸。 ①《本经》:"主头风,黄疸,咳逆,淋沥,女子阴中肿痛,湿痹死肌,不可屈伸、起止、行步。" ②《别录》:"疗四肢不安,时行腹中太热,饮水、欲走、大呼,小儿惊痫,妇人产后余痛。" ③《药性论》:"治一切热毒风,恶风,风疮、疥癣赤烂,眉发脱脆,皮肌急,壮热恶寒;主解热黄、酒黄、急黄、谷黄、劳黄等。" ④《兵部手集方》:"疗肺嗽。" 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通关节,利九窍及血脉,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,通小肠水气,天行时疾,头痛眼疼。根皮良,花功用同上。" ⑥《本草原始》:"治一切疥癞、恶风、疥癣、杨梅、诸疮热毒。" 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2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 【注意】 虚寒证忌服。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恶螵蛸、桔梗、茯苓、萆薢。" ②《本草经疏》:"下部虚寒之人,虽有湿证勿用。" 【附方】 ①治肺藏风热,毒气攻皮肤瘙痒,胸膈不利,时发烦躁:白鲜皮、防风(去叉)、人参、知母(焙)、沙参各一两,黄苓(去黑心)三分。上六味捣罗为散。每服二钱匕,水一盏,煎至六分,温服,食后临卧。(《圣济总录》白鲜皮散) ②治痫黄:白鲜皮、茵陈蒿各等分。水二钟煎服,日二服。(《沈氏尊生书》白鲜皮汤) ③治鼠疫已有核,脓血出者:白鲜皮,煮服一升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④疗产后中风,虚人不可服他药者:白鲜皮三两。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服。耐酒者可酒、水等分煮之。(《小品方》一物白鲜汤) 【备注】 新疆地区尚以同属植物狭叶白鲜的根皮作白鲜入药。 【摘录】 《*辞典》 【炮制】 拣净杂质,除去粗皮,洗净,稍润,切片,晒干或酒拌炒。 【性味】 苦;咸;寒 【归经】 脾;肺;小肠;胃;膀胱经 【功能主治】 清热燥湿;祛风止痒;解毒。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;湿疹;疥癣;黄疸;湿热 痹 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6-1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敷。 【注意】 虚寒证忌服。 【各家论述】 1.《纲目》:白鲜皮,气寒善行,味苦性燥,为诸黄风痹要药,世医止施之疮科,浅矣。 2.《本草原始》:白鲜皮,入肺经,故能去风,入小肠经,故能去湿,夫风湿既除,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。治一切疥癞、恶风、疥癣、杨梅、诸疮热毒。 3.《本草经疏》:白鲜皮,苦能泄热,寒能除热,故主头风有火证。性寒而燥,能除湿热,故主五疸。咳逆者,实火上冲也,得寒而散,则咳逆止矣。淋沥及女子阴中肿痛,亦皆下部湿热,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也。湿痹死肌不可屈伸、起止、行步者,地之湿气,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,脾主四肢,恶湿而喜燥,今为湿邪所干,故四肢不安也。时行腹中大热,因而饮水、大呼、欲走者,邪热盛也。小儿惊痫,亦热则生风之候也。散湿除热,蔑不济矣。妇人产后余痛,应是血虚而热,非所宜也。 4.《本草述》:白鲜根皮,始尝之,味微咸,后味辛,后即纯苦,苦中复有微辛,《本草》言其气寒。夫咸入血,苦寒之性,有辛而合之以入血,宜能清散血中之滞热矣。肝为风木,不独血虚能生风,即血滞者亦然,血之滞也,不独寒能涩之,即热而气伤者亦能涩之,此味于是有专功,谓其通关节,利九窍及血脉者不谬也。但脾以肝为用,而此之借金气以达者,肝更借肺为用以致于脾,脾因肝之血和,肺之气达,而湿热乃散,故治湿痹及黄疸症。如所谓女子阴中肿痛,及筋病不可屈伸、起止、行步,非肝之病乎?如所谓黄疸并湿痹死肌,又非脾与肺之病乎,虽肝肾属下,其奏功多在下部,如希雍所云,然肝肾之病,未有脾肺之气不达而能疗者也。明者审之。 5.《本草求真》:白鲜皮,阳明胃土,喜燥恶湿,一有邪入,则阳被郁不伸,而热生矣。有热自必有湿,湿淫则热益盛,而风更乘热至,相依为害,以致关节不通,九窍不利,见为风疮疥癣,毛脱疸黄,湿痹便结,溺闭阴肿,咳逆狂叫,饮水种种等症,治宜用此苦泄寒咸之味,以为开关通窍,俾水行热除,风息而症自克平。奈世不察,猥以此为疮疡之外用,其亦未达主治之意耳。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坚实之人,若使素属虚寒,切勿妄用。 6.《本草正义》:白鲜乃苦寒胜湿之药,又能通行经隧脉络。《本经》主头风者,风湿热之在上者也;黄疸咳逆,湿热之在中者也;湿痹死肌,不可屈伸、起止、行步,湿热之痹于关节、着于肌肉者也。白鲜气味甚烈,故能彻上彻下,通利关节,胜湿除热,无微不至也。《别录》疗四肢不安者,即痹着之病也;时行腹中大热,饮水、欲走、大呼者,则天行热病狂易之类也;小儿惊痫,亦风热病耳。《别录》又有主妇人产后余痛二语,则有血虚血瘀之辨,且皆不宜于苦寒之品,虽容有血热一症,然白鲜亦非主要之药,仲醇已有血虚而热,非其所宜之说。 7.《本经》:主头风,黄疸,咳逆,淋沥,女子阴中肿痛,湿痹死肌,不可屈伸、起止、行步。 8.《别录》:疗四肢不安,时行腹中大热,饮水、欲走、大呼,小儿惊痫,妇人产后余痛。 9.《药性论》:治一切热毒风,恶风,风疮、疥癣赤烂,眉发脱脆,皮肌急,壮热恶寒;主解热黄、酒黄、急黄、谷黄、劳黄等。 9.《兵部手集方》:疗肺嗽。 10.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关节,利九窍及血脉,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,通小肠水气,天行时疾,头痛眼疼。根皮良,花功用同上。 【摘录】 《中华本草》 http://www.zhong-yao.net/zy/fy/zs/200911/171546.html 白鲜皮的功效和作用 白鲜皮可祛风,燥湿,清热,解毒。 白鲜皮治风热疮毒,疥癣,皮肤痒疹,风湿痹痛,黄疸。 ①《本经》:白鲜皮主头风,黄疸,咳逆,淋沥,女子阴中肿痛,湿痹死肌,不可屈伸、起止、行步。 ②《别录》:白鲜皮疗四肢不安,时行腹中 白鲜皮的功效和作用 白鲜皮可祛风,燥湿,清热,解毒。 白鲜皮治风热疮毒,疥癣,皮肤痒疹,风湿痹痛,黄疸。 ①《本经》:白鲜皮主头风,黄疸,咳逆,淋沥,女子阴中肿痛,湿痹死肌,不可屈伸、起止、行步。 ②《别录》:白鲜皮疗四肢不安,时行腹中 〖中药来源〗:本品始载於《本经》。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的根皮。产於辽宁省、河北省、四川省、江苏省等地。 〖采收加工〗:春秋采挖,去须根和外部糙皮,纵向剖开,抽去木心,切片,晒干用。 〖中药规格〗:本品以卷筒状、无木心、皮厚、块大、色灰白者为佳。 〖药材性状〗: 根皮卷筒状、长5~15厘米,直径1~2厘米,厚0.2~0.5厘米。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,具有细纵皱纹及细根痕,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;内表面类白色,有细纵纹。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,断面不平坦,略呈层片状,剥去外层,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。有羊膻气,味微苦。 〖 成 分 〗:本品含白鲜碱、白鲜内酯、谷固醇、胆碱、梣皮酮等。 〖药理作用〗:水浸剂对多种致病真菌和堇色毛癣菌,同心性毛癣菌、许兰氏黄癣菌,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有解热作用。 〖性味归经〗:苦,寒。归脾、胃经。 〖功效应用〗:清热燥湿,祛风解毒。主治湿热疮毒,湿疹疥癣,黄疸尿赤,湿热痹痛。 〖药材用法〗:煎服,6~10g。外用适量。 〖使用禁忌〗:虚寒患者慎用。
作者:
曾珺行
发表于:2013-10-8 23:23:04
返回
上一篇:
苦参
下一篇:
山慈菇
百度搜索
谷歌搜索
雅虎搜索
站内搜索
关于九层之台
|
关于我
|京ICP备13023306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