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收藏
九层之台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
学习心得
豆蔻
《本草纲目》中叫豆蔻,为了区别白豆蔻,所以改了叫草豆蔻。另外,草豆蔻是豆蔻的别名。另另外,昨天写论文,所以没有弄这个。
2013-10-29 23:12:26
草豆蔻.jpg
草豆蔻1.jpg
草豆蔻
豆蔻 本草纲目数据库系统(方万平) 释名 草豆蔻、漏蔻、草果。 气味 (仁)辛、涩、温、无毒。 主治 1、心腹胀满,气短。用豆蔻一两,去皮,研细。每服半钱,木瓜生姜汤调下。 2、胃弱呕逆不食。用豆蔻仁二枚、高良姜半两,加水一碗合煮,去渣取汁,再以生姜汁半合倒入,和面粉做成面片,在羊肉汤中煮熟,空腹吃下。 3、霍乱烦渴。用豆蔻、黄连各一钱半,乌豆五十粒,生姜三片,水煎服。 4、虚疟自汗不止。用豆蔻一枚,面裹煨熟。连面研细,加平胃散二钱,水煎服。 5、瘴疟(热少寒多,或单过时冰热。或虚热不寒)。用豆蔻仁、熟附子等分,加水一碗、姜七片、枣一枚,煎至半碗服下。此方名“果附汤”(因豆蔻一名草果)。 6、赤白带下。用豆蔻(连皮)一枚、乳香一小块,面裹,煨至焦黄,同面一起研细。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。一天服二次。 7、脾痛胀满。用豆蔻仁二个,酒煎服。 附方 豆蔻的功用是:除寒、燥湿、开郁、化食。是治疟的要药之一。但如吃得过多,则不免助长脾热。伤肺、损目。 中医世家 【别名】 草蔻、草蔻仁、假麻树、偶子 【来源】 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的干燥近成熟种子。夏、秋二季采收,晒至九成干,或用水略烫,晒至半干,除去果皮,取出种子团,晒干。 【炮制】 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 【性味】 辛,温。 【归经】 归脾、胃经。 【功能主治】 燥湿健脾,温胃止呕。用于寒湿内阻,脘腹胀满冷痛,嗳气呕逆,不思饮食。 【用法用量】 3~6g。 【贮藏】 置阴凉干燥处。 【备注】 (1)用于湿阻脾胃之脘腹胀满,尤以寒湿偏盛者为宜,常与川、仆砂仁、陈皮等配合应用。用治寒湿郁滞呕吐,常与半夏、生姜等配伍应用。若是寒湿脚气兼有呕吐者可配吴茱萸、槟榔等同用。 【摘录】 《中国药典》 【别名】 豆蔻(《别录》),漏蔻(《南方异物志》),草果(《通志》),草蔻(《本草从新》),大草蔻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偶子(《中药志》),草蔻仁、飞雷子、弯子(《广东中药》)。 【来源】 为婪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。秋季果实略变黄色时采收,采得后晒至八、九成干,剥去果皮,再晒至足干。或将果实用沸水略烫后晒至半干,去其果皮,再晒至足干。宜置阴凉干燥处。 【炮制】 拣净杂质,去壳取仁,用时捣碎。 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(草豆蔻),须去蒂,取向里子后皮,用茱萸同于鏊上缓炒,待茱萸微黄黑,即去茱萸,取草豆蔻皮及子,杵用之。" ②《药类法象》:"(草豆蔻)面包煨熟,去面用。" 【性味】 辛,温。 ①《别录》:"味辛,温,无毒。" 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辛,温,涩,无毒。" ③《医学启源》:"气热,味大辛。" 【归经】 入脾、胃经。 ①《汤液本草》:"入足太阴、阳明经。"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脾、肺三经。" 【功能主治】 温中,祛寒,行气,燥湿。治心腹冷痛,痞满食滞,噎膈反胃,寒湿吐泻,痰饮积聚。 燥湿健脾,温胃止呕。用于寒湿内阻、脘腹胀满冷痛、嗳气呕逆、不思饮食。 (1)健脾燥湿:用于脾胃虚弱或寒湿郁滞引起的食欲不振,常配木瓜。 (2)温中止呕:用于寒湿郁滞中焦引起的胃痛呕吐,常配高良姜。 ①《别录》:"主温中,心腹痛,呕吐,去口臭气。" ②《开宝本草》:"下气,止霍乱。" ③《珍珠囊》:"益脾胃、去寒,又治客寒心胃痛。" ④《纲目》:"治瘴疠寒疟,伤暑吐下泄痢,噎膈反胃,痞满吐酸,痰饮积聚,妇人恶阻带下,除寒燥湿,开郁破气,杀鱼肉毒。" ⑤《本草原始》:"补脾胃,磨积滞,调散冷气甚逮,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,兼解酒毒。" 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 【注意】 阴虚血少,津液不足,无寒湿者忌服。 ①《本草经疏》:"凡疟不由于瘴气;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;湿热瘀滞,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,里急后重,及泄泻暴注口渴,湿热侵脾,因作胀满,或小水不利,咸属暑气湿热,皆不当用。" ②《本草备要》:"忌铁。" ③《本经逢原》:"阴虚血燥者忌之。" 【附方】 ①治脾胃虚弱,不思饮食,呕吐满闷、心腹痛:草豆蔻肉八两,生姜(和皮切作片子)一片,甘草四两(锉碎)。上三味匀和入银器内,用水过药三指许,慢火熬令水尽,取出,焙干,杵为末。每服一钱,沸汤点服。夏月煎之,作冷汤服亦妙。(《博济方》豆蔻汤) ②治呕逆不下食,腹中气逆:豆蔻子七枚(碎),生姜五两,人参一两,甘草一两(炙)。上四味切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。分温二服,相去如人行五,六里。忌海藻、菘菜。(《广济方》豆蔻子汤) ③治冷痰呕逆,胸脯不利:草豆蔻(去皮)、半夏(汤洗去滑,切,焙)各半两,陈橘皮(汤浸去白,焙)三分。上三味,粗捣筛。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入生姜五片,煎至七分,去滓温眼,不拘时侯。(《圣济总录》豆蔻汤) ④治胃口冷,吃食无味及脾泄泻不止,兼治酒后数囿如痢,心胸不快,不思饮食:草豆蔻半两(每个面裹煨,候面焦黄,去面用),甘草一两(炙),肉桂(去皮)一两,陈皮(去白)一两,蛮姜一两。上五味,同为细末。每服一钱半,更入陈米末一钱,水一盏,枣二枚,同煎七分,温服,其滓再煎服之。(《博济方》草豆蔻散) ⑤治小儿藏寒泄泻不止:草豆蔻一枚,剥开皮,入乳香一块在内,复用白面裹,慢火烧令熟,去面及豆蔻皮不用;上为细末,以粟米饮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五、七丸,米饮下,无时。(《史载之方》豆蔻丸) ⑥治霍乱心烦渴,吐利不下食:草豆蔻(去皮)一分,黄连(去须)一两。上二味,粗捣筛。每胀三钱匕,水一盏,乌豆五十粒,生姜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日三。(《圣济总录》草豆蔻汤) ⑦治老疟久而不瘥,及山岚瘴气,远年不愈,兼治脾寒:草豆蔻、肉豆蔻各二个(并用面裹煨,一生一熟),厚朴方圆二寸(一半姜制,一半生用),甘草中指大(一半生,一半炙),生姜枣大二块(一块用湿纸裹煨,一块生用)。上分为二大剂,于发前临晓,用水一升,煎取八合,放至来早,再温服,留滓再煎二次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草豆蔻散) ⑧香口辟臭:豆蔻、细辛,为末含之。(《肘后方》) 【各家论述】 ①朱震亨:"草豆蔻,性温,能散滞气,消膈上痰。若明知身受寒邪,日食寒物,胃脘作疼,方可温散,用之如鼓应桴。或湿痰郁结成病者,亦效。若热郁者不可用,恐积温成热也,必用栀子之剂。" ②《纲目》:"豆蔻治病,取其辛热浮散,能入太阴、阳明,除寒燥湿,开郁化食之力而已。南地卑下,山岚烟瘴,饮啖酸咸,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,故食料必用,与之相宜。然过多亦能助脾热,伤肺损目。" ③《本草经疏》:"豆蔻,辛能破滞,香能入脾,温热能祛寒燥湿,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、心腹痛、中寒呕吐也。脾开窍于口,脾家有积滞,则瘀而为热,故发口臭,醒脾导滞,则口气不臭矣。辛散温行,故下气。寒客中焦,饮食不消,气因闭滞则霍乱。又散-切冷气、消酒毒者,亦燥湿破滞、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。产闽之建宁者,气芳烈,类白豆蔻,善散冷气,疗胃脘痛,理中焦。产滇、贵、南粤者,气猛而浊,俗呼草果者是也,善破瘴疠,消谷食,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。" ④《本草求真》:"草豆蔻,辛热香散,功与肉蔻相似,但此辛热燥湿除寒,性兼有涩,不似肉蔻涩性居多,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。又功与草果相同,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,症见当心疼痛,不似草果辛热浮散,专治瘴疠寒疟也。故凡湿郁成病,而见胃脘作疼,服之最为有效。若使郁热内成,及阴虚血燥者,服之为大忌耳。" 【备注】 《开宝本草》及《本草图经》均谓《别录》所载之豆蔻即草豆蔻,但观其所述形态及《证类本草》"宜州豆蔻"附图,似为Amomum属植物,与现用Alpinia属的草豆蔻不同。 【摘录】 《*辞典》 【出处】 出自《雷公炮炙论》。 1.《唐本草》:豆蔻,苗似山姜,花黄白,苗根及子亦似杜若。 2.《海药本草》:豆蔻,其根似益智,皮壳小厚,核如石榴,辛且香,蒳草树也。叶如芄兰而小,三月采其叶,细破阴干之,味近苦而有甘。 3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豆蔻苗似杜若;春花在穗端,如芙蓉,四房生于茎下,白色,花开即黄;根似高良姜;实若龙眼而无鳞甲,中如石榴子;茎、叶、子皆味辛而香。十月收。 【拼音名】 Cǎo Dòu Kòu 【英文名】 Katsumade Galangal Seed, Seed of Katsumada Galangal 【别名】 豆蔻、漏蔻、草果、豆蔻子、草蔻、大草蔻、偶子、草蔻仁、飞雷子、弯子 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。 【性味】 味辛;性温 【归经】 脾;胃经 【功能主治】 温中燥湿;行气健脾。主寒湿阴滞脾胃之脘腹冷痛;痞满作胀,呕吐;泄泻;食谷不化;痰馀;脚气;阐疟;口臭 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3-6g,宜后下;或入丸、散。 【注意】 阴虚血少,津液不足者禁服,无寒湿者慎服。 【各家论述】 1.草豆蔻,性温,能散滞气,消膈上痰。若明知身受寒邪,日食寒物,胃脘作疼,方可温散,用之如鼓应桴,或湿痰郁结成病者,亦效。若热郁者不可用,恐积温成热也,必用栀子之剂。 2.《纲目》:豆蔻治病,取其辛热浮散,能入太阴、阳明,除寒燥湿,开郁化食之力而已。南地卑下,山岚烟瘴,饮啖酸咸,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,故食料必用,与之相宜。然过多亦能助脾热,伤肺损目。 3.《本草经疏》:豆蔻,辛能破滞,香能入脾,温热能祛寒燥湿,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、心腹痛、中寒呕吐也。脾开窍于口,脾家有积滞,则瘀而为热,故发口臭,醒脾导滞,则口气不臭矣。辛散温行,故下气。寒客中焦,饮食不消,气因闭滞则霍乱。又散一切冷气、消酒毒者,亦燥湿破滞、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。产闽之建宁者,气芳烈,类白豆蔻,善散冷气,疗胃脘痛,理中焦。产滇、贵、南粤者,气猛而浊,俗呼草果者是也,善破瘴疠,消谷食,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。 4.《本草求真》:草豆蔻,辛热香散,功与肉蔻相似,但此辛热燥湿除寒,性兼有涩,不似肉蔻涩性居多,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。又功与草果相同,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,症见当心疼痛,不似草果辛热浮散,专治瘴疠寒疟也。故凡湿郁成病,而见胃脘作疼,服之最为有效。若使郁热内成,及阴虚血燥者,服之为大忌耳。 5.《别录》:主温中,心腹痛,呕吐,去口臭气。 6.《开宝本草》:下气,止霍乱。 7.《珍珠囊》:益脾胃、去寒,又治客寒心胃痛。 8.《纲目》:治瘴疠寒疟,伤暑吐下泄痢,噎膈反胃,痞满吐酸,痰饮积聚,妇人恶阻带下,除寒燥湿,开郁破气,杀鱼肉毒。 9.《本草原始》:补脾胃,磨积滞,调散冷气甚速,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,兼解酒毒。 【摘录】 《中华本草》 草豆蔻 【药用】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近成熟种子。 【性味与归经】辛,温。归脾、胃经。 【功效】燥湿行气,温胃止呕。 【临床应用】1.用于湿阻脾胃、脘腹胀满。 本品性味辛温,气味芳香,而温燥之性较强,功能燥湿行气,可用于湿阻脾胃之脘腹胀满,尤以寒湿偏盛者为宜,常与川、仆砂仁、陈皮等配合应用。 2.用于寒湿呕吐。 本品辛温散寒,专入脾胃,又能温中止呕,用治寒湿郁滞呕吐,常与半夏、生姜等配伍应用。若是寒湿脚气兼有呕吐者可配吴茱萸、槟榔等同用。 【处方用名】草豆蔻(打碎用) 【一般用量与用法】一钱至二钱,煎服。 【方剂举例】草豆蔻散(《证治准绳》):草豆蔻、紫苏、赤茯苓、前胡、木通、槟榔、吴茱萸、半夏、枳实。治脚气呕逆,胸中满闷,不下饮食。 【文献摘录】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「草豆蔻性温,能散滞气,消膈上痰。若明知身受寒邪,日食寒物,胃脘作疼,方可温散,用之如鼓应桴;或湿痰郁结成病者,亦效。」 《名医别录》:「主温中,心腹痛,呕吐,去口臭气。」 《本草纲目》:「豆蔻治病,取其辛热浮散,能入太阴、阳明、除寒燥湿,开郁化食之力而已。」 草豆蔻 气热,味大辛,阳也。辛温。无毒。 入足太阴经、阳明经。 《象》云∶治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,善去脾胃客寒,心与胃痛。面包煨熟,去面用。 《珍》云∶益脾胃,去寒。 《本草》云∶主温中,心腹痛,呕吐,去口臭气,下气,胀满短气,消酒进食,止霍乱,治一切冷气,调中补胃健脾,亦能消食。 《衍义》云∶性温,而调散冷气力甚速。虚弱不能饮食,宜此与木瓜、乌梅、缩砂、益智、曲、 、盐、炒姜也。
作者:
曾珺行
发表于:2013-10-29 23:08:38
返回
上一篇:
高良姜
下一篇:
白豆蔻
百度搜索
谷歌搜索
雅虎搜索
站内搜索
关于九层之台
|
关于我
|京ICP备13023306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