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收藏
九层之台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
学习心得
肉豆蔻.jpg
肉豆蔻1.jpg
肉豆蔻
肉豆蔻 本草纲目数据库系统(方万平) 气味 (实)辛、温、无毒。 主治 温中,消食止泄,治积冷心腹胀痛,霍乱中恶,鬼气冷疰,呕沫冷气,小儿乳霍。调中下气,开胃,解酒毒,消皮外络下气。治宿食痰饮,止小儿吐逆,不下乳,虚泄赤白痢,研末粥饮服之。暖脾胃,固大肠。 附方 暖胃除痰,进食消食;肉豆蔻二个,半夏姜汁炒五钱,木香二钱半,为末,蒸饼丸大,每食后津液下五丸,十丸 中医世家 【别名】 肉果、玉果、顶头肉 【来源】 本品为肉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. 的干燥种仁。 【炮制】 肉豆蔻: 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。 煨肉豆蔻: 取净肉豆蔻用面粉加适量水拌匀,逐个包裹或用清水将肉豆蔻表面湿润后,如水泛丸法裹面粉3~4层,倒入己炒热的滑石粉或沙中,拌炒至面皮呈焦黄色时,取出,过筛,剥去面皮,放凉。每100kg肉豆蔻,用滑石粉50kg。 【性味】 辛,温。 【归经】 归脾、胃、大肠经。 【功能主治】 温中行气,涩肠止泻。用于脾胃虚寒,久泻不止,脘腹胀痛,食少呕吐。 【用法用量】 3~9g。 【贮藏】 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。 【备注】 (1)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---肉豆蔻花(玉果花)系取自肉豆蔻种子的假种皮干燥而得,功效与肉豆蔻类同。 【摘录】 《中国药典》 【出处】 《药性论》 【拼音名】 Ròu Dòu Kòu 【别名】 迦拘勒(《本草拾遗》),豆蔻(《续传信方》),肉果(《纲目》)。 【来源】 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子。4~6月及11~12月各采一次。早晨摘取成熟果实,剖开果皮,剥去假种皮,再敲脱壳状的种皮,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,缓火焙干。 【炮制】 煨肉豆蔻(煨肉果):洗净,取白面加水揉和包裹。另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加热,将包好的肉豆蔻倒入,拌炒至外面的面呈焦黄色取出,除去面皮,乘热切片。一法将原药用清水略淘捞起,放在箩内润12小时后,用麸皮置锅内加热炒至老黄色为度。取出,筛去麸皮,乘热切片。 【性味】 辛,温。 ①《药性论》:"味苦辛。" ②《海药本草》:"味辛,温,无毒。" ③《本草正》:"味苦辛而涩,性温。" 【归经】 入肺、大肠经。 ①《汤液本草》:"入手阳明经。" 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、胃二经。" ③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太阴、阳明;手阳明大肠。" 【功能主治】 温中,下气,消食,固肠。治心腹胀痛,虚泻冷痢,呕吐,宿食不消。 ①《药性论》:"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,腹痛;治宿食不消,痰饮。" ②《海药本草》:"主心腹虫痛,脾胃虚冷气并,冷热虚泄,赤白痢等。凡痢以白粥饮服佳;霍乱气并,以生姜汤服良。"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调中,下气,止泻痢,开胃,消食。皮外络,下气,解酒毒,治霍乱。" ④《开宝本草》:"温中,治积冷心腹胀痛,霍乱中恶,呕沫,冷气,消食止泄,小儿乳霍。" ⑤《纲目》:"暖脾胃,固大肠。" ⑥《本草经读》:"治精冷。" ⑦《本草求原》;"治肾泄,上盛下虚,诸逆上冲,元阳上浮而头痛。" 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0.5~2钱;或入丸、散。 【注意】 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,勿令犯铜。" ②《本草经疏》:"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,肠风下血,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,滞下初起,皆不宜服。" 【附方】 ①治水湿胀如鼓,不食者,病可下:肉豆蔻、槟榔、轻粉各一分,黑牵牛一两半(取头末)。上为末,面糊为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十丸至二十丸,煎连翘汤下,食后,日三服。(《宣明论方》肉豆蔻丸) ②治脾虚泄泻、肠鸣不食:肉豆蔻一枚,剜小窍子,入乳香三小块在内,以面裹煨,面熟为度,去面,碾为细末。每服一钱,米饮送下,小儿半钱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肉豆蔻散) ③治脾肾虚弱,大便不实,饮食不思:肉豆蔻、补骨脂、五味子、吴茱萸各为末。生姜四两,红枣五十枚。用水一碗,煮姜、枣,去姜,水干,取枣肉丸桐子大。每服五、七十丸,空心食前服。(《内科摘要》四神丸) ④治脾泄气痢:豆蔻二颗,米醋调面裹之,置灰中煨令黄焦,和面碾末,更以炒党子末一两,相和。又焦炒陈廪米为末,每用二钱七,煎饮调前二物三钱匕,旦暮各一。(《续传信方》) ⑤治水泻无度、肠鸣腹痛:肉豆蔻(去壳,为末)一两,生姜汁二合,白面二两。上三味,将姜汁和面作饼子,裹肉豆蔻末煨令黄熟,研为细散。每服二钱匕,空心米饮调下,日午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肉豆蔻散) ⑥治霍乱呕吐不止:肉豆蔻一两(去壳),人参一两(去芦头),厚朴一两(去粗皮,涂生姜汁,炙令香熟)。上药捣,粗罗为散。每服三钱,以水一大盏,入生姜半分,粟米二撮,煎至五分,去滓,不计时候温服。(《圣惠方》) 【摘录】 《*辞典》 【别名】 迦拘勒、豆蔻、肉果、顶头肉、玉果、扎地、麻失 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仁。 【性味】 辛;苦;温 【归经】 脾;胃;大肠经 【功能主治】 温中涩肠;行气消食。主虚泻;冷痢;脘腹胀痛;食少呕吐;宿食不消 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1.5-6g;或入丸、散。 【注意】 1.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,勿令犯铜。 2.《本草经疏》: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,肠风下血,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,滞下初起,皆不宜服。 【附方】 1.四神丸(《证治准绳》),主治脾肾虚寒,五更泻泄,不思饮食,或久泻不愈,腹痛腰酸肢冷,神疲乏力等。2.真人养脏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,主治久泻久痢,脾肾虚寒,大便滑脱不禁,腹痛喜按喜温,或下痢赤白,或便脓血,日夜无度,里急后重,脐腹疼痛,倦怠食少。3.肉豆蔻丸(《太平圣惠方》),治小儿脾胃气逆,呕吐不止。4.肉豆蔻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),治霍乱吐泻不止。5.舒肝丸(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),主治肝气郁滞,两胁刺痛,饮食无味,消化不良,呕吐酸水,嘈杂,周身窜痛。 【各家论述】 1.《药性论》: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,腹痛;治宿食不消,痰饮。 2.《海药本草》:主心腹虫痛,脾胃虚冷气并,冷热虚泄,赤白痢等。凡痢以白粥饮服佳;霍乱气并,以生姜汤服良。 3.《日华子本草》:调中,下气,止泻痢,开胃,消食。皮外络,下气,解酒毒,治霍乱。 4.《开宝本草》:温中,治积冷心腹胀痛,霍乱中恶,呕沫,冷气,消食止泄,小儿乳霍。 5.《纲目》:暖脾胃,固大肠。 6.《本草经读》:治精冷。 7.《本草求原》:治肾泄,上盛下虚,诸逆上冲,元阳上浮而头痛。 8.《本草衍义》:肉豆蔻,善下气,多服则泄气,得中则和平其气。 9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肉豆蔻,温中补脾,为丸。日华子称其下气,以其脾得补而善运化,气自下也,非若陈皮、香附之駃泄。《衍义》不详其实,谩亦因之,遂以为不可多服。 10.《药性类明》:肉豆蔻,温中补脾,泄痢久不已则用之,故《本草》言冷热虚泄,久则虽热者其气亦虚,非概用以温中也。 11.《本草经疏》:肉豆寇,辛味能散能消,温气能和中通畅。其气芬芳,香气先入脾,脾主消化,温和而辛香,故开胃,胃喜暖故也。故为理脾开胃、消宿食、止泄泻之要药。 12.《本草汇言》:肉豆蔻,为和平中正之品,运宿食而不伤,非若枳实、莱服子之有损真气也;下滞气而不峻,非若香附、大腹皮之有泄真气也;止泄泻而不涩,非若诃子、罂粟壳之有兜塞掩伏而内闭邪气也。 13.《本草正》:肉豆蔻,能固大肠,肠既固则元气不走,脾气自健,故曰理脾胃虚冷,而实非能补虚也。 14.《本草正义》:肉豆蔻,除寒燥湿,解结行气,专理脾胃,颇与草果相近,则辛温之功效本同,惟涩味较甚,并能固及大肠之滑脱,四神丸中有之。温脾即以温肾,是为中下两焦之药,与草果之专主中焦者微别。大明谓温中下气,开胃,解酒毒。甄权谓治宿食痰饮,止小儿吐逆不下乳,腹痛。李珣谓主心腹虫痛。皆专就寒湿一边着想者。若湿热郁滞而为此诸症,则必不可一例论治。故李珣又谓主脾胃虚冷虚泄。濒湖谓暖脾胃、固大肠。要言不烦,最为精切。惟珣又谓治亦白痢,则湿热者多,虚寒者少,不当泛泛言之矣。香、砂、蔻仁之类,温煦芳香,足以振动阳气,故醒脾健运,最有近功,则所谓消食下气,已胀泄满者,皆其助消化之力,固不可与克削破气作一例观。 【摘录】 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 《本草新编》 > 卷之三(角集) 肉豆蔻 肉豆蔻,味苦、辛,气温,无毒。一名肉果。入心、脾、大肠经。疗心腹胀疼,止霍乱,理脾胃虚寒,能消宿食,专温补心包之火,故又入膻中与胃经也。但能止下寒之泻,而不能止下热之痢,从前《本草》,多信治血痢有功,而不言其止泻痢。夫泻不同,五更时痛泻五六次,到日间反不泻,名大瘕泻也。大瘕泻者,肾泻也。肾泻,乃命门无火以生脾土,至五更亥子之时,正肾气正令之会,肾火衰微,何能生土,所以作泻。故大瘕病,必须补命门之火,火旺而土自坚矣。肉豆蔻,非补命门之药也,然命门之火上通,心包之火不旺,而命门愈衰,故欲补命门,必须上补心包也。膻中,即心包,一物而两名之,肉豆蔻补心包火,补心包,正所以补命门也。况理脾胃寒虚,原其长技,命门旺,而脾胃又去其虚寒。脾胃得肾气,自足以厘清浊而去水湿,又何至五更之再泻哉。 或问肉豆蔻开胃消食,子舍而不谈,反言其能止大瘕之泻,亦何舍近而言远乎?曰∶大瘕之泻,正所以表肉豆蔻之开胃而消食也。凡人命门之火不旺,则下焦阴寒何能蒸腐水谷。下不能消,所以泻也。泻久则亡阴,阴亡则肾不能交于心包,而心包亦寒。心包寒,则火不能生胃,而胃又寒。胃寒,则胃气萧索,又何能消食耶。肉豆蔻,温补命门而通胞,两火相生于上下,水泻止,而脾胃之气自开,不求其消食而自化。言止肾泻,而开胃消食即在其中,又何必再言哉。 或问肉豆蔻暖胃而健脾,温肾而止泻,故入之四神丸中,以治脾肾寒虚之作泻,然而有效、有不效者,何故?盖肾虚作泻,又有不是命门之寒,故服四神丸,而反多后重之症矣。夫肾虚未有不寒者,寒则泻。不寒则何以泻,乃饮酒过多,又加色欲,使酒湿入于肾之中,故作泻也。倘亦以肉豆蔻治之,安能治肾寒者速效哉。 《本草乘雅半偈》 > 第十帙 肉豆蔻 (宋开宝) 事物异名云一名迦拘勒,一名脾家瑞气。 【气味】辛温,无毒。 【主治】主温中,消食,止泄,治积冷,心腹胀痛,霍乱,中恶,鬼气,冷疰,呕沫,冷气,小儿乳霍。 【核】曰∶肉豆蔻,即肉果。生胡国,胡名迦拘勒。中国无有之,令岭南人得种种莳矣。 春生苗,夏抽茎,开花结实,都似草豆蔻,皮肉之颗则不同。其颗外有皱纹,内有斑缬纹,宛似槟榔,紫白相间也。修事,用糯米粉,熟汤和搜,裹包其实,糠灰火中煨熟;去粉用,勿犯铁器。 【 】曰∶乐音曰肉。礼记云∶宽裕肉好之音也。方氏云∶璧外谓之肉,内谓之好。辅氏云∶肉好,犹言美满,乐声肥也。肉器曰豆。诗云∶于豆于登,豆荐菹醢,登盛大羹也。 物盛曰蔻。说文云∶从支从完,当其完聚而蔻之也。盖府器之荐登谷者胃,其受盛者体,转输者用也。设具体无用,则谷食不消,心腹胀痛,霍乱飧泄,呕沫乳霍矣。此以寒中积冷,中恶鬼气之所致。肉豆蔻秉刚 气味,鼓发中黄,寇之使出,所谓开发上焦,宣五谷味而为养,宣五畜味而为充,充则肌肥而美满,养则肤润而媚好,命名肉豆蔻者以此。 (以受为体,以输为用,具体无用,则能受不输,中消洞泄之类,可比量推度矣。) 《证类本草》 > 卷第九 肉豆蔻 (肉豆蔻_图缺) 味辛,温,无毒。主鬼气,温中治积冷,心腹胀痛,霍乱中恶,冷疰,呕沫冷气,消食止泄,小儿乳霍。其形圆小,皮紫紧薄,中肉辛辣。生胡国,胡名迦拘勒。(今附)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∶肉豆蔻,君,味苦,辛能主小儿吐逆,不下乳,腹痛,治宿食不中下气,止泻痢,开胃消食,皮外络下气,解酒毒,治霍乱,味珍,力更殊。 图经曰∶肉豆蔻,出胡国,今唯岭南人家种之。春生苗,花实似豆蔻而圆小,皮紫紧薄,中肉辛辣,六月、七月采。 《续传信方》∶治脾泄气痢等,以蔻二颗,米醋调面裹之,置灰火中更以炒了 子末一两,相和。 又焦炒陈廪米为末,每用二钱匕煎作饮,调前二物三钱匕,旦暮各一,便瘥。 陈藏器云∶大舶来即有,中国无。海药云∶谨按《广志》云∶生秦国及昆仑,味辛,温,无毒。 生姜汤服良。雷公云∶凡使,须以糯米作粉,使热汤搜裹豆蔻,于 灰中炮,待米团子焦黄熟,然取用。勿令犯铜。圣惠方∶治冷痢,腹痛不能食。肉豆蔻一两去皮,以匕。 衍义曰∶肉豆蔻,对草豆蔻言之。去壳,只用肉,肉油色者佳。枯白,味薄,瘦虚者下等。亦善下气,多服则泄气,得中则和平其气。 《本草经解》 > 卷一\草部上 肉豆蔻 气温.味辛.无毒.主温中.消食止泄.治积冷心腹胀痛.霍乱.中恶鬼气冷疰.呕沫冷气.小儿乳霍.(面包煨) 肉蔻气温.禀天春和之木气.入足厥阴肝经.味辛无毒.得地西方燥金之味.入足阳明燥金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.气味俱升.阳也.胃者中州也.辛温温胃.所以温中.胃温则食易化.故主消食.大肠寒则 溏.辛温温肠.所以止泄.日积月累.积冷于肠.冬日重感于寒.则大肠病胀.胃亦妨于食而胃胀.胀则腹满而心胃痛矣.肉蔻温肠胃.胃阳充而胀平也.霍乱.胃有湿热也.辛温燥胃.霍乱自止.胃者阳气之原也.胃阳衰则阴邪乘之.而患中恶冷疰矣.肉蔻温胃.胃阳充则阴邪消.而中恶冷疰愈也.肝寒而阴气上升.则呕沫而冷气出矣.肉蔻温肝.肝平呕逆定也.小儿乳霍.胃寒不纳也.辛温散寒.所以亦主之也. 【制方】 肉蔻同人参、补骨、吴茱萸、五味、砂仁.治冷泄.同砂仁、陈皮、人参、红曲、查肉、藿香、麦芽.治泄消食.同木香、枣肉丸.治久泻.同川附米糊丸.治寒泄.
作者:
曾珺行
发表于:2013-11-7 22:01:27
返回
上一篇:
大青
下一篇:
补骨脂
百度搜索
谷歌搜索
雅虎搜索
站内搜索
关于九层之台
|
关于我
|京ICP备13023306号-2